首页 热点 科技 互联 手机 数码头条 业界 家电 智能 游戏 行业 通信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种业振兴,资源基础更坚实

时间:2024-12-28 16:50:53   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18260   

核心阅读

历时3年,投入150万名普查人员、累计行程6300万公里,首次开展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首次公开推介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摸清我国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特征特性等家底,成果丰硕。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种业振兴行动的重要内容。农业农村部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此次普查2021年3月启动,历时3年完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普查有哪些新发现和重要意义,资源保护利用最新进展如何?记者采访有关方面进行了解读。

为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等品种提供更多选择

“没有种质资源做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可能凭空育出新的优良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专家组组长刘旭表示,这次普查全面摸清了种质资源的家底,抢救收集保护了一批优异种质资源,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新收集资源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

——丰富了多元食物供给的资源种类。此次普查覆盖了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资源,在山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还开展了农业微生物的普查。

农作物方面,收集保存资源新增加了24个科、166个属、370个种,物种总数增加21.2%;畜禽方面,查明了33个畜禽种类、1018个品种资源状况,首次查清青藏高原区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填补了我国极高海拔地区的普查空白;水产方面,共找到857个种质资源,物种和品种数量都居世界第一。“这些资源对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育优异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等品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旭说。

——挖掘了具有较高价值的优异资源。“新收集的种质资源,或性状优良,或生存地生境特殊,或历史悠久,对于培养高产优质、抗逆广适的新品种,研究作物的起源演化以及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刘旭说,目前已经有6238份资源应用于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

此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种质资源数量的分布情况与我们各地现有水产养殖产量和产业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客观反映了种质资源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刘新中说,普查中也发现,吉林、山西、陕西、云南等传统意义上的水产养殖小省,种质资源的数量不少,均在百种以上,云南甚至达到240种,“说明这些区域在水产养殖中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重新找回10个曾宣布灭绝的畜禽地方品种

红色的羽毛、带有像 子壳一样的飞花,老一辈人记忆里的山东烟台 糠鸡,外观漂亮、肉质好、蛋重大。在普查队员的努力下,这一消失20年的优良地方品种,在原产地400公里外的山东济宁太白湖畔重现踪迹。

与上次相比,这次普查中畜禽地方品种一个没少,还重新找回了10个曾经宣布灭绝的品种,包括河南项城猪、山东烟台 糠鸡、广东中山麻鸭等。“这些品种资源历史悠久,弥足珍贵,重新找回是一个意外收获。”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左玲玲介绍,通过大力实施抢救性收集保护,避免了濒危资源的灭失。据最新调度,61个濒危畜禽地方品种存栏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性增长。

普查新收集的13.9万份农作物资源,近九成为地方品种,也就是常说的老品种或农家种。受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等因素影响,一些农家种在生产应用中逐步退出。

“我们将地方品种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作为重点,对农户种植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挂在屋檐房梁,珍藏在木柜瓦罐中的农家种进行了全方位摸排。”刘旭介绍,这些资源已收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实行长期战略保存。

“这次普查强调了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尤其是对普查发现的濒危珍稀资源开展了抢救性保护。”刘旭介绍,目前每一个濒危农作物种质资源都有一个明确的保种单位、一个专家组、一个评估体系和一套保护方案。抢救性保护经费随普查启动同步落实,3年来,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千万元,带动各级筹措资金超3000余万元。

“广大普查工作者辛苦努力,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刘莉华介绍,保护好这些种质资源极其重要,农业农村部不断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初步构建了原位保护和易位保存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国家保护与省级保护相衔接的保护利用体系。

目前,现代化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新库已建成运行,可以满足未来50年长期战略保存的需求;世界单体最大的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加快建设,预计到明年年底能够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已投入运行。此外,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在筹建,保护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国家启动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

在浙江温岭,坞根镇红山村村民陈阿公种了几十年小土豆,近年收入增加了不少。对这种个子小、产量低、品质好的“温岭小洋薯”,当地加强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应用,延长产业链条,全市小洋薯种植面积超2500亩,实现年产值约7000万元。

“我国的地方品种丰富多样,分布面积范围广、性状独特,是现代育种不可多得的种质资源,有广阔的产业化开发前景。”刘旭表示,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普查收集只是第一步。让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主要有三方面重点任务。

加快资源的鉴定和挖掘。当前,国家库保存资源的规模化基因型鉴定和表型鉴定正在系统推进,已鉴定挖掘出一批高油高产的大豆、耐密高产和抗旱宜机收玉米、短生育期的油菜、抗赤霉病高产小麦等优异资源,并全部分发用于育种创新。

强化资源改良和创制。“目前保存的资源多为传统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种,好的性状比较突出,不好的性状也在里面,需改良转化。”刘旭坦言,资源改良的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育种者积极性不高。今年,国家启动实施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未来将逐步向大豆、油菜等重要农作物延伸。

推动资源共享和利用。目前,我国每年向社会分发共享种质资源超过10万份次,服务育种单位和企业超过2000余家;制定出台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办法,先后发布了两批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目录,首次公开推介了一批耐盐碱的种质资源。

“各地的育种单位、企业都可以在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上查询这些资源,这为推动种质资源共享交流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刘旭说,目前正在开展资源登记工作,鼓励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社会组织、个人登记其保存的资源信息,以实行统一的身份信息管理,方便育种者查询和申请获取。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今日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商务合作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C) 2011- news.citr.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

本网站所转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邮箱:bgm123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