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制造基因”早就在经济血脉中流淌。
去年开始,广东提出了“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远大目标。已经是经济第一大省,再翻一倍,难度可想而知。
目标在远处,后方有“追兵”。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东又要如何突出重围,巩固住制造业的优势?
创新是底气 挑起大梁
只守住已有阵地,这对怀揣着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目标的广东来说,自然远远不够。
想要当顶梁柱,只能开疆拓土。
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制造业创新指数报告,我们在其中找到了关键信息:省级制造业创新资源指数,广东排名第一;创新产出指数,广东领先第二名一倍以上;有效发明专利数,广东同样是第二名的两倍左右。
巨大的创新优势带来无穷的新动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今年以来产销两旺,规上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6.9%、13.8%,创下近十年来同期最快增速。其他重点行业中,石油化工、电气机械规上工业增加值也同比增长7.0%、3.1%。
创新是耐心 等待丰收
今天的爆发式增长,源于过去耐心地等待。
“大米”是中国大部分人的主食。在工业上,也有“工业大米”,是一种电子元器件,小到智能手表,大到新能源汽车,都会用到。
就像杂交水稻要经过无数次试验才能成功一样,培育这个“工业大米”,同样需要以年为单位。
一家相关的研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过去三年里,研发投入超过3.5亿,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以上。超过300人的研发团队,日夜攻关,取得了70多项的专利。研发的产品,最薄的厚度只有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
但漫长的研发却仍然只是创业第一步。生产设备的性能跟不上,光有技术,也无法实现量产。只有产业链整体提升,才能让企业走出困境。
“科技创新发展大平台”概念的出现,解决了广东众多电子中小企业遇到的这个难题,产业链上下游开始联合攻关。设备不行,重新设计设备;人才不够,提高引进待遇;用地难,主动解决资金、审批。终于,“工业大米”迎来了“大丰收”。
今年,在产业链的上游,应用于无人机的小尺寸阻容感产品在肇庆一家企业实现量产,在消费终端,AI、折叠屏等新技术推动电子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6月底,国内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在广州增城顺利投产。记者来到这里时,来自广东几家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专家,又开始与企业研发人员开始了新一轮产品和工艺的研发测试。
创新是信心 岭南处处是春天
在采访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企业为了技术攻关舍得成本,也看到了一个地区为了培育新产业沉得住气。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告诉记者,广东设立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每一个都是以这样的耐心和标准培育。现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四成,其中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的规模也稳居全国第一。
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企业也更加有信心,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6万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更多的创新中心、技术中心拔地而起,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建成,为企业提供服务。
向上突围,广东挑起工业大梁;向新求变,岭南处处是春天。